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首页 证书样式工程师网上查询高等学历网上查询相关政策法规医药信息学术交流考试信息国家助学贷款
教育部: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进入公立大学
 
  南海网7月25日消息:在中国学生即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单之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5日表示,中国会充分保证每一位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公立大学读书。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和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核心内容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的助学体系。 

  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至2012年6月底,中国已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40.5万人,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 

  “虽然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规模仍然满足不了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与获得贷款的学生人数仍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一情况会得到逐步改善。”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说。 

  据悉,目前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中,获得贷款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14.6%;在地方高校中,获得贷款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数的平均比例为8%;而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平均占在校学生数的20%左右。 

  王旭明介绍说,2000年起,中国相关部委还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 

  据统计,2011年,中国各普通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为39万人,占当年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8%。2012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对所有新入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并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郭丽琨) 


-------------------------------------------------

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生情况

  [香港大公报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引发了一种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高校是以高额的奖学金抢夺内地的优秀学生,使得对一些经费紧张的内地高校来说,是一些不公平的竞争,请问您认同这种观点吗?您觉得内地的高校的招生还有助学贷款制度会不会作一些调整?

  [崔邦焱]:贫困家庭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仍然可以比较公平的报考港澳地区的学校。据我了解,我不知道这个信息准确不准确,港澳地区招生主要是比较优秀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要符合我们港澳地区高等学校招生的条件,也能够同样被录取到港澳地区的学校。

  [王旭明]:港澳地区大学到内地来招生,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几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的来看,港澳地区在内地招生,为内地的学生升学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对促进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港澳地区大学的建设,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对双方的教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然对于您刚才所提到,今年发生的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有关部门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针对出现的这些新的现象,会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并提出进一步的措施。

  [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两个问题请教一下崔司长。在您刚才的介绍中说了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人申请贷款就可以获得贷款,从1999年实施这个贷款以来,大约40%的学生被拒绝没有能够获得贷款,即使在2004年6月份实施新机制以来,也还有大约27%的学生没有获得贷款,我想问一下,这个比例为什么这么大?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获得贷款,通过什么途径完成学业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越是名牌的学校,不论是获得贷款,还是资助体系,获得效益援助这一块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这一块相对比较困难,我们整个体系消费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对地方学校,他们怎么办?他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校园资助、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贷款,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张光明]:我来简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您观察的这个数据是很仔细的,确实从数据分析来看,1999年我们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和获得贷款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这个差距在缩小,这是很明显的。反过来说,说明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比例在大幅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是如此。但是问题关键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没有完全得到助学贷款的资助。

  [张光明]:我想是这样,1999年助学贷款推行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刚才崔司长在材料中也讲到了,由于政策的缺陷,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问题,助学贷款推进工作非常困难,在那种情况下,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不符合条件的,另外一部分学生符合条件,但是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达到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从这种情况下,在1999年以来,从数据可以看到,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

  [张光明]:第二、2004年以后,新机制推行以来,这种获得贷款学生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有20%多的学生申请贷款,但是还没有拿到贷款,这也是事实,我们在基层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及自身条件不够,再一个是一些学校和地方开展助学贷款的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就是刚才崔司长介绍时也讲到,就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在基层的地方高等职业学校,工作进展很慢。所以有一定的比例学生还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也是我们继续推动工作的一个重点。

  [张光明]:同时引发了第二个问题,您说的从普遍意义来讲,这么好的一个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相对来说,名牌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可能政策落实上效果比较好,各种政策推行起来比较顺畅,特别是还有一些其他的资助。确实也是如此,有些地方的学校或者不太知名的学校怎么办?他们这些资助的条件差一些,包括助学贷款可能还有一些困难,动作也比较缓慢,这些学生怎么办?这确实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挑战,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促成了这个因素。

  [张光明]:从政策来说,全国统一的政策,应该是统一的执行,效果应该基本一致,但是从操作上来看,也很难达到这么一个结局。工作管理的情况也不一样,它的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名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立起来的,那些学校这么短时间树立起名牌也不太容易,名牌就是名牌,所以这个差距也是自然条件。另外,资助的渠道,确实是名牌大学得到的资助渠道比较多。但是我们通过管理和政策,应该弥补这种缺陷,弥补这种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部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学校也好,要重点抓住这些薄弱环节,薄弱学校,特别是在资助工作说做好有关工作,才能弥补这项不足,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比如,不光考大学我们要选择一下,考中学也要选择一下,这对教育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不足。

  [北京日报记者]: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我看到北京市国家助学贷款最早一批试点,刚才提供的数据没有北京的内容,我想问北京的贷款审批金额大概有多少?大学生获得的贷款的比例是多少?

  [北京日报记者]:第二个问题,刚才崔司长讲,有少数地处边缘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政策,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但是好象教育部发的通知里面“绿色通道”是所有高校寄通知书的时候,把相关政策寄送给学生,我想学生应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应该拿到材料,我想是不是高校没有把材料发给学生,对这个问题教育部有什么措施?是不是有些省份推行力度不够。我记得去年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原教育部部长张保庆同志好象说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如果政策推行以后,如果不按照做会有什么样的处罚措施?

  [崔邦焱]:先说第二个问题。我们规定,高等学校在寄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必须同时附上与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和教育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不了解。这位记者说的对,我刚才不是说宣传不到,其实是有些信息到不了边缘地方和边缘地区,你的意见很对,应该说他拿到通知书,通知书里面就应该都有,学生应该了解。可能就是有少数高等学校没有这样做,或者做得不好。 

  [崔邦焱]:所以今年8月15—9月15号要开通热线电话。开通以后,按照教育部部长的要求,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抽查一部分地方和学校,看看这个方面的情况。可能到今年的下半年,会给记者朋友报告这方面的情况。

  [崔邦焱]: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去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推动。应该说现在效果非常明显。当时为什么采取那么比较重要的措施来推进呢?就是有个别省区,这项工作启动不了。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下,现在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项工作都启动了,绝大多数学校这项工作的启动都已开始了。

  [崔邦焱]:问题是有些学校现在发放的额度比较低,尤其是部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发放的情况更差一些。所以下一步我们教育部的主要任务是想抓这个平衡。主要是要加强督查、共同推进、采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地推向深入。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周春树先生回答。

  [周春树]:在回答具体数据的时候,我先说明一下,因为北京的高校里,其中有39所院校是中央部院校,所以反映成绩的时候我们主要反映北京市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目前在校生大概是在24万人左右。与前面排到的湖北、河南都是80多万,所以数字上没办法衡量绝对数。相对数基本达到了7—8%的样子(在校生获得贷款的比例)。今年4月份和5月份到北京市调研,除了国家奖学金以外,自己政府也建立一个奖学金、助学金,他们今年可能达到3千多万元,所以其他资金也比较充足,另外北京的生源基本立足于本市招生。

  [瞭望周刊记者]:从咱们国家设奖学金以后我开始报道。我非常赞同刚才主持人讲的,要在学生中宣传贷款光荣的口号。我从年年咱们搞的发布会上,我觉得教育部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去年我写的一个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时候。“申请获得就打了一个折扣”,如果申请再往前推的话,还有没申请的,申请只不过是贫困的一部分,所以再往前推的话,就很多,我觉得咱们总说贫困是20%,但是这个“20%”是理论上的需求,如果它不申请,就不能有现实的需求。我再穷,我不申请贷款,谁能强迫我贷款呢?我贷了也不还,他有这种想法。

  [瞭望周刊记者]:所以我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不贷,到大学里面一了解,尤其是学校,会跟你介绍的非常清楚,再动员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贷,也有一部分不交学费的人不贷款,就上完学以后离开学校,所以发生了学校扣学生毕业证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情况是必须看到的。我想说,我们的“绿色通道”是让他进学校的,我去年学的一个文章里面,进学校不是完事了,不能让你对高校没有交待,你四年上完学毕业走了。我觉得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比如一年级没有贷到款,二年级还要动员你贷等,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你贷了款才能交学费,这点跟高校的利益联系太紧密了。

  [瞭望周刊记者]:另外我们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刚才我们讲到《国家助学贷款指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至少在毕业之前该应该把这个东西发给他。刚才讲到新闻媒体宣传有问题,我想至少县一级的政府或者教育局什么的,我觉得应该有《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党刊。比如贫困生接到通知书以后,发愁交不了学费,这显然一个原因是大学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没有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并寄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学生在上高三要毕业的时候,学校、班里根本没有跟他说这个事,我觉得从教育内部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强硬的让县教育局人手一册发给毕业班的每一个学生,我想应该这个事情潜移默化,让毕业生早早知道我能怎么贷款。我觉得对学生做这些工作,也很重要,不是说以学生为本吗?我希望以后再介绍国家助学贷款的时候,要介绍一下学生有多少人还不愿意贷,大学里面因为学生没有交学费欠了多少钱,我想这个钱是上亿元。但是这个政策推行了这么多年,学生欠学校的学费仍然是越来越多。

  [张光明]:谢谢。不光可以提问题,我们还可以提一些建议。看得出来,您对我们教育情况非常熟悉。也一直跟踪我们政策的一些制定和事实,非常好。

  [张光明]:助学贷款实行这么多年来,很多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不贷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就某个学校来说掌握这个情况。刚才说有些学生是贷款,有些学生不愿意贷,有困难但是不愿意贷款,我们进行过分析,一部分是爱面子,有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或者非常边缘地区来的学生,人很朴实,不愿意贷款,拒绝贷款,有一种拒而远之的心理,这样的学生也是有的。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贷款,当然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座的各位拿到贷款的也不是很多。完全不像西方经营体制,金融业务非常发达的国家,几乎50%,甚至70%、80%的人都是贷款,我们城里人也没有这么高的比例。更何况从城乡来的贫困的学生,不愿意贷,这种心理对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我们调查中也看到这种情况。对于比例,有些学生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这个比例我们无法统计。

  [张光明]: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学生虽然是贫困,他不交学费,也不贷款,我想他们在打政策的擦边球,说我不贷款,也不负债,不负法律责任。学校一般没有借贷关系,这种法律责任关系,学校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心理的学生也是非常少量的。这方面就需要我们的宣传,我们的政策,同时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现在要求国家助学贷款从新生开始做起,作为一项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不光资助他们,还要教育他们。这是高等学校一个本职工作。我想这个情况只能是逐步的,通过政府的实施和教育,逐步的改观,但是这个情况确实存在。刚才提到我们政策宣传是不是要往前移,我觉得这个建议确实很好。当然可能还要说一下具体什么问题,什么方式的问题。我们当时曾经过,如果毕业班每人一份这个宣传册的话,量很大了。但是我们可以改进工作方法,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一些政策,特别是贫困学生知道这项政策,这对于我们推动工作,解决实际上学难的问题,也是很好的建议。

  [崔邦焱]:您的建议很好,我们工作一定会改进,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鼓励年轻人、考入大学的学生,多渠道筹集经费完成学业;我们鼓励考入大学的学生,我们的青年人,靠贷款入学完成学业。在这里,我们王旭明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网民们的纷纷评论,这个观念是对的,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世界管理。全世界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实行成本分担机制,高等教育不是免费教育,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必须要交学费才能上学的,是必须要个人或者家庭分担部分成本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包括贫困家庭的学生,不能说我上大学就应该免费,就应该靠资助,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和年轻人是不对的。

  [崔邦焱]:有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没有申请贷款,或者不申请贷款,其中有很多原因,但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有些高等学校反映的一种客观情况,他总是希望免学费,总是希望拿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总是希望得到特殊贫困补助。我觉得你有困难,国家给你资助这完全是应该的,但是我们鼓励我们的年轻人,鼓励大学生,多渠道筹集学习经费;提倡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踊跃贷款,靠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崔邦焱]:确实是观念转变问题。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观念转变问题,学会贷款,学会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首先想问一下在开学以后,热线电话有没有确定,跟全国的学生和家长公布一下。另外崔司长说助学贷款有一个奖学金代偿的政策,解决说大学生到艰苦行业和偏远地区去工作的,国家贷他支付贷款。我想问一下,就业以后,奖学金代偿,是由他所在的院校或者就业的单位,所谓“艰苦行业”指的是一个什么行业,在什么地区?如果就业以后,还叫奖学金合适不合适?如果现在正在制订的话,明年是不是实行? 

  [张光明]:第一个问题我简单回答。热线电话工作我们正在准备,目前基本准备好了,去年开通以后,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收获也很大,对我们促进工作,对家长和学生解释政策,推动各地方和高校的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所以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热线电话,时间公布了,但是电话号码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到时候,我想在开通之前,肯定会和各媒体介绍一下,也希望大家帮助我们宣传一下具体的号码和时间。谢谢。

  [崔邦焱]: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我们叫“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这个制度研究制定和出台,正因为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如何界定,到哪算艰苦地区,到延庆算不算?还是到大西北才算?所以这是一个难点。第二个问题资金来源。由于学校现在的财政关系不同,有中央部委院校,有省属院校,有地市所属院校,资金到底由谁负担等这些原因,所以这项制度的研究起草,目前涉及到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部、财政部,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反复的讨论和研究,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现在文件的起草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目前正在属于报批过程中。我们抓紧工作,争取尽快下发。 


-----------------------------

“申请贷款就可获贷款”成教育部工作重点

  人民网 臧文丽:7月25日(周二)15时,教育部举行2012年第16次(定时定点第7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今天教育部举行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就助学贷款推行以来出现的有一定的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的情况作了介绍。

  张光明介绍说,1999年助学贷款推行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刚才崔司长在材料中也讲到了,由于政策的缺陷,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问题,助学贷款推进工作非常困难,在那种情况下,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不符合条件的,另外一部分学生符合条件,但是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达到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从这种情况下,在1999年以来,从数据可以看到,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 

  2004年以后,新机制推行以来,这种获得贷款学生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有20%多的学生申请贷款,但是还没有拿到贷款,这也是事实,我们在基层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及自身条件不够,再一个是一些学校和地方开展助学贷款的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就是刚才崔司长介绍时也讲到,就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在基层的地方高等职业学校,工作进展很慢。所以有一定的比例学生还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也是我们继续推动工作的一个重点。 
版权声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